您的位置:主页 > 味蕾中国 >

以顺德美食精神打造佛山民宿精品

特约评论员|龙建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佛山市旅游局昨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办法,其中的最大亮点是一系列推动民宿经济发展举措的出台。它传递出两个重大的积极信号:其一是朱伟市长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发展民宿经济”已经从构想转化为行动;其二是佛山发展民宿经济有了“指南针”和“定心丸”。

旅游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从全国范围来看,佛山算得上一个旅游大市,但佛山旅游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出去游的多,进来游的少;二是来吃的多,住下来的少。

佛山一直在努力寻求改变。

2018年11月,市政府在高明召开旅游工作会议,确立一个目标:2020年,佛山旅游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年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1750万人次。别看这几个数字不是很大,但要两年内完成这个任务,难度挺大的。

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佛山旅游消费升级过程。佛山要回答两个命题:有什么新东西给人看、凭什么让人愿意住下来?

这些年,佛山在旅游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事情,从城市形态、旅游景区的改造升级,到佛山旅游专线、佛山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再到以《佛山情书》、《佛山“饭”本》、佛山旅游专线巴士在香港市区穿梭为标志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推介,都无一例外地冲着“旅游升级”而来。

近期出台的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投资和消费实施方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有很高的“含金量”,最让人振奋的消息莫过于佛山的宣示:民宿是佛山旅游升级的战略抓手。媒体也乐观预测:佛山民宿将迎来“井喷”。

第一次听说“民宿”是在英国伦敦,一名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伦敦的“家庭旅馆”非常火。我大致了解过它的历史脉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云集在英国的美国士兵等待回国的间隙纷纷走出军营,游览异国风情。而经历战火洗礼、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的英国根本没有合适的酒店来接待这些美国大兵。于是,一些英国家庭主妇将自家住宅内的部分房间收拾出来,简单布置,并为这些美国大兵提供餐饮服务,有些英国人还引领身着军装的士兵在当地游玩,美国人则为这些服务付费。随着“家庭生意”在英国各地兴起,无意中催生了一种有别于酒店业服务模式的诞生——这就是“民宿”。

有数据说,当今的英国已有3万多家民宿,年营业额超20亿英镑,成为支撑英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住民宿是在日本,“民宿”这个词也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学者说日本民宿源远流长,早在15世纪前就有了,目的是为了给来往城市间的人们提供方便,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客栈。

10年前,我在日本住的民宿位于京都的农村,花香鸟鸣,环境优美。那种穿和服、吃料理、睡榻榻米的体验至今难忘。我有一个发现:所谓民宿,其实就是贩卖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和几个朋友一边喝着清酒、一边谈论我们下榻的日本民宿,都以为中国离民宿时代还很遥远。

没想到10年之后,一个“民宿中国”就已经向我们走来。

最深的感受是在贵阳:一位朋友在市区开的几间民宿来客不断、生意极好。她的推广并不复杂:把“托尼民宿”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往中介平台上推送,客人就一波接一波来了。钱就这么好赚,这几乎就是贵阳城市民宿的代表。如果是夏天,“爽爽的贵阳”让民宿火爆我不奇怪,可寒冷的冬天也照样生意兴隆,这不能不是一个时代的到来。

看看周边的年轻人,他们的出行都是奔民宿而去。我们可以拒绝时尚,但不能阻挡潮流。忽视青年人的选择和行动,就是与时代脱节。

从贵阳归来,我参加去年12月18日在南海丹灶举行的佛山民宿产业大会,1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民宿品牌创始人、投资人和业界专家汇聚一堂,最大的发现是他们都看好佛山民宿的发展前景。

那天的会议有一幅醒目的标语:发展民宿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这是佛山历史上第一次民宿大会,也是“民宿佛山”的历史性出场。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南海区制作的民宿扶持政策短片用的是童声配音。这样的配音,暗含一个严肃的诘问:刚刚起步的佛山民宿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成长?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0亿人次,超过50%是乡村游、古镇游。其中,民宿消费规模达200亿元。换句话说:佛山民宿如何才能分食这个“蛋糕”?

必须承认,佛山民宿喝的不是“头啖汤”,与江浙一带的民宿产业态势相比,我们是落后了。以莫干山为代表的客栈民宿集群,是当今中国内地最成熟的典型范例。佛山乃至整个岭南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民宿集群。

但这样的落后绝不意味着佛山民宿只能吃“剩菜剩饭”,业界人士之所以看好佛山民宿的发展前景,无外乎基于这么几个判断:

一是区位优势。佛山地处珠三角地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腹地,这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消费能力最强、消费需求最旺盛的地区之一。

二是佛山有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强大的投资能力。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练,佛山资本练就了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敏感和能力。

来源:中国食品质量网